生产管理部吴薇
人的一生除了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外,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断选择。离开还是留下?物质还是爱情?存钱还是花钱?吃中餐还是吃西餐?其实,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很多选择,无论是小至微不足道的选择,还是关系命运的抉择,这些选择决定着我们的人生。我们该如何选择?是趋于本心还是利益?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,自己究竟有多少的掌控权?选择构造了生活的副本,实际上也从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自己,我们怎样的选择也就成就了什么样的自己。从本性上来说,我们最想知道的也是最想要的应该是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。选择的艺术性使我们无法确定一条最优的选择方法,当然选择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,这不是一道加减乘除算术题,没有那么简单。我们的大部分选择都是在信息不完全及非理性的状态下完成的。
“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?”好吧,我承认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封面上的这句话吸引了我,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,读完后我知道要从书中得到具体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。按照我们惯常的逻辑,想借此书总结出一套“行为指南”,并按照“第一点”“第二点”“第三点”去指导生活中所面临的选择难题,那可能要失望了。其实,与其从书中寻求一种正确选择的方法,不如研究研究为什么不能正确选择,如何形成一种研究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,可能更加明智些。
我们选择往往带着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,书中称之为“自动系统”和“反应系统”。比如我们面临选择首先会建立事物间的联系,按照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来判断选择,而这种联系有时候恰恰会是个错误的信息。如天空变暗,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想到要下雨了,出门记得带把伞。因此我们把天气变暗跟下雨联系在了一起,当然天气变暗不一定会下雨,晴天也会下雨。这样,我们知道了我们做出选择会先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进行选择,哪怕这种联系是错误的,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强迫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,因为这样的选择会让大脑适宜些。为什么一般人不敢进行冒险“赌”一把,恰是因为许多联系你没有建立好,你无法从以往经验中快速选择,因而大脑一直焦虑不安,踌躇不定,迟迟无法做出决定。
细分析,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,我们更倾向于寻找符合自己选择的信息,来强化自己选择的正确性。如选择买房买低层的人们,他们会有意识的排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,而会记住高层电梯坏了的例子,来坚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。
另外,我们的选择容易趋于从众性。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,我们喜欢观察大人们的行为来塑造自己;长大后,我们习惯通过众人对自己的态度来思考自己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。优秀的人,不是自己给自己定义成优秀,而一定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、赞赏等行为来定位。正因为这一点,我们做选择总会参考周边人的意见,总希望自己的选择能达到大家的赞同和预期,哪怕最终会导致我们严重违背自己最初的志愿。
其次,我们错误选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。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,设计师们认为下个季度白色是流行色,尽管设计师们都不确定,仅仅只是自己的一个猜测,但是生产商们却会根据设计师们的意见,尽可能多的生产白色的衣服,于是下个季度白色成为了流行色。预言不是因为预言跟现实有某些什么联系,而是预言从侧面推动了人们的行为和想法,从而达到了预言的实现。我们从小都在倡导我们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,原因就在此,有了理想,就有了人生前进的指南针,你以后路程中遇见的选择都会尽可能的向你的理想靠拢。反之,从一开始就觉得人生很失败,那么所有的选择都会按照你的预想所展开,你的人生就真的如你所想。
以上三点就概括了我们选择为什么会错误的原因。还有一点,我们在有限的理性的情况下,选择太多。信息量太大,我们反而很难做出选择,很简单的一个例子:女孩子去淘宝上买衣服,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件衣服而浪费很多时间吧。反之,参考的信息太少,我们也会犹豫不决,怕错过更好的选择而后悔不已。生活中有很多不是能够有根有据的去依靠选择,大多数都是靠的直觉,而这一切恰好又很好的诠释了选择的艺术。
就像两句歌词所唱: 当我飞上了蓝天才发现自己无依无靠;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,我对自由的向往,你是你一切选择的集合。
既然是艺术,就没有唯一确定的标准。不然,人生就像知道结局的连续剧,索然无味了。